明德乐“学” 向阳而“生” 是为“学生” ——读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有感

文章来源:许昌政协         发布时间:2024-04-27         阅读量:326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读本,但却没有一般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而是洋溢着激情和诗意。本书从“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中”“教学:从我教你学走向教学相长”“学校:从学园到家园”“校长: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等六个方面提供了清晰的思考路径,阐述了明确的教育原则和实用的行动建议。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还教导同学们说:“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仔细品味,言简意赅的这两句话,其实道出了一代伟人对教育、对后人的要求和期待,值得每个教育人去深思、去实践、去达成。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强调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和学校背离了这个宗旨,以分数为纲,以升学率为要,忽视了学生良好品格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孩子们在“高考工厂”中、“书山题海”里苦苦挣扎,充满焦虑和苦闷,一些不该有的悲剧反复上演。对此,刘铁芳老师在书中强调:“学生就是处在学习状态的儿童,是在学习中生活、在学习中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不应该只是开会时、报告中的空话套话;有效化解教育焦虑、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朝思暮想、持之以恒的工作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抓好德育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的责任感,立志奋发,勇于拼搏,百折不挠,不负中央和领袖的期许,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也提出了“无为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并不是老师能够给孩子增加多少学习分数,也不是学校能够为孩子提供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是能够让孩子自由发展、发掘自己的潜能,并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个方面,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就许昌来讲,许昌实验小学、魏都区文化街小学、禹州市实验学校、第三实验学校、第四实验学校、颍川街道实验小学、禹州市直第二幼儿园、惠润阶梯新教育学校等单位,都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合作,乐于钻研新事物展示新本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值得肯定和赞赏。


刘铁芳老师在书中描绘出一副学校教育的美好图景:“学生迷恋着美好事物,教师心向着学生,以成就学生为己任;校长在理念世界中紧盯着学生健全发展的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心向着教师;师生共同浸润在自然与人文彼此辉映的校园之中,共同造就蓬勃向上的学校生命气息。”让孩子们、青年们朝气蓬勃,健全发展,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励志,这不正是当年伟大领袖的期许、如今党和国家的倡导么?


明德乐“学”,向阳而“生”,是为“学生”。这是笔者重温刘铁芳老师《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深切的感悟,也是我今后职业生涯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的运动者、问题的解决者、责任的担当者和优雅的生活者”,给孩子优秀而健全的人格,以赢得未来的竞争,去造福国家社会!


(许昌市政协委员 任玲端)


(本期供稿:教科卫体委)


主办:政协许昌市委员会

豫ICP备14019896号

电话:0374-2969708 访问量:3607953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大道1188号 电子信箱:2969800@jzxz.com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4-2969708 举报邮箱:xczxdyh@163.com 联系人: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