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智造之都”

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06         阅读量:2358


【许昌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日前,《许昌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等,为“智造之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方案》提出,按照“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要求,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坚持市域统筹推动和县域主体推进并行、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并举,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产业生态,加强载体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双创要素集聚、综合实力雄厚的“智造之都”。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制造业总量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总量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超百亿元企业突破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0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形成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再生金属及制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硅碳先进材料、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省级研发平台超过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8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0%,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超过8000台;建设200条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建成50家智能工厂(车间);实现5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和贯标企业分别达到800家、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智能化诊断。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利润总额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96%;创建3个以上知名品牌示范区。

实施“三大工程”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之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推动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化解过剩产能;对铸造、陶瓷、烧结砖瓦、再生金属、耐火材料、石灰、活性炭、浴柜、人造板等行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城入园、优化布局,实现资源优化和环保集中治理,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推动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卫浴洁具、板材、耐火材料等建材产业升级改造,引导纺织、服装、箱包、纸制品、钧瓷等轻工产业走向高端化,提高煤化工产业的能源利用率,构建煤焦硅碳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铸造企业搬迁入园,加快推动传统铸造行业向精密、有色、高端铸造发展。
之二:优势主导产业优化提升工程
支持有一定基础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典型示范企业;促使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市场占有率。
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装备,提高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重点发展烟草、肉制品、面制品、白酒、食用菌、蜂产品、红薯制品、豆制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优势地位。
促进再生金属、节能电机等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延链、强链、绿色、提质”方向发展。
提升超硬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
加快发制品产业发展,加强人发、化纤发和发套产品的技术研发,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平台,推进产品向高端化迈进,打造发制品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
之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大力培育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加大示范应用强度,抢占未来发展高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黄河鲲鹏产业项目建设,扩大提升黄河鲲鹏生产基地的产能,打造黄河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高端软件等信息产业。
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强化与平煤集团的深度合作,围绕硅烷气、太阳能电池片、碳材料等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建设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打造千亿元级国家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5G产业。依托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在5G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高端仪器仪表、核心设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加快推进产品产业化。运用5G技术助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聚焦整车、动力电池、充换电等关键领域,加快发展车载终端、车载芯片、锂电池、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车整车、锂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配套优势,提高电动专用车产能和产销率。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医药健康产业园和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仿制化学药、中药种植与饮片加工、医药健康等。建设中药材基地,开展中药新品种开发和传统中药制剂二次开发,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
智能装备产业。围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设备等重点领域,重点推动工业机器人本体、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及整机的协同创新。加大示范应用推广力度,打造智能装备标杆。
实施“六大行动”,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之一:“三大改造”行动
纵深推进智能化改造提效扩面、绿色化改造提标示范、企业技术改造提速升级。引导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智能化改造,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建设智能工厂(车间)。实施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有效提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展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培育扶持树立标杆企业,创建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环保引领企业。推进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之二:“两业”融合发展行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会展经济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质检中心、会展服务公司等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领域,深度挖掘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
之三: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打造行动
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培育引进云服务商,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持续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和贯标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关键环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各类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推进光纤宽带网络、5G网络建设,全面构建适应发展、安全可靠的高速宽带网络。
之四:产业布局优化行动
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围绕产业链建立“链长制”,统筹全市产业链发展,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聚焦特色优势和高端高新产业优化设置主导产业,限制发展并逐步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打造引领性强的高新产业集群或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的都市型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区中园,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新兴产业领域,建设高端产业园;吸引创新创业主体入驻,建设创新创业园;结合“散乱”企业整治,建设专业特色产业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服务业专业园。
之五: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
持续实施培育大企业集团行动计划,培育发展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超50亿元大企业集团。开展“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持续开展企业促成长活动,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完善中小企业库,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实施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提升企业家素质。实施企业家精神倡树计划,充分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之六: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质量强市战略,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制造业质量品牌。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卫浴、陶瓷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许昌特色”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争创中国质量奖、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建设完善许昌泛在5G小镇、颍云物联网小镇等特色小镇,培育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质量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

构建“四个体系”,构筑制造业良好生态


之一: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快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深入对接,重点推进高端装备、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进发明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
之二:开放合作体系
开展产业精准招商,落实专班专人,加强跟踪对接,切实提高承接项目签约率、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环保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建设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中德(许昌)产业园。推进区域对接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建设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许昌核心区。
之三:金融保障体系
建设市金融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智慧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融资服务。推动设立市级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围绕硅碳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基金支持力度。优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后备队伍,力争每年实现1—2家企业在主板上市。市、县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分别逐步达到5亿元、2亿元。引导银行、保险、社会资本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装备租赁服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之四:人才支撑体系
发挥“许昌英才计划”政策导向作用,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互动,共建专业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加大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开展制造业领域大工匠的培养选树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高端技能水平。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持续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深化中德职业教育,借鉴转化德国“双元制”模式,开办“双元”办学试点班。发挥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流动制度。



主办:政协许昌市委员会

豫ICP备14019896号

电话:0374-2969708 访问量:3607953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大道1188号 电子信箱:2969800@jzxz.com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4-2969708 举报邮箱:xczxdyh@163.com 联系人: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