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许昌模式”——市政协委员热议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来源:许昌政协 发布时间:2017-05-26 阅读量:2605
“城市美了,自来水甜了,曾经制约许昌经济发展的桎梏变成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有力引擎,环境改善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这是很多政协委员对许昌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作出的评价。曾经一度严重缺水的许昌,如今俨然变成了北方水乡,河水清澈,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许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连日来,出席政协许昌市七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纷纷“点赞”。
关键词:缺水城市
许昌虽然有“莲城”的美誉,但是饱受缺水之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水平的1/10,一直被打着缺水的“标签”,20世纪80年代,许昌还被列为全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有这样两组数据,足以说明许昌的缺少程度——
许昌市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域内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10毫米,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3%,非汛期降水量偏低,时常出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情况。
许昌市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8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一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市政协委员张旭说,缺水,严重制约着许昌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投资项目因为缺水而落不了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还在不断加剧。因为供水不足,市民排队接水,上了年纪的老人心中难以忘却这段历史。水,成为许昌发展进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关键词:治水兴水
许昌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彻底解决许昌的水问题,使许昌突破水的瓶颈制约。许昌不仅要解缺水之困,而且要节水护水,打造美丽水生态。“实现‘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是我市老百姓的共同期盼,也是许昌市这次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努力方向。”市政协委员张业贵说。
2013年12月14日,《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审查。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谋划,我市从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个项目入手,开启了许昌治水的大幕。
“目前,我市已建成9大类56项示范工程,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2016年元旦,护城河如期实现通船,‘一舟环游许昌城’的梦想得以实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廖少忠委员说。
仝仲甫委员说,市水系连通工程,按照“彰显特色、打造精品、争创一流、国内领先,建设莲城生态水系,再现曹魏故都风情”的要求,主要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引水工程、调蓄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将河湖水系连通。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长葛市、建安区东部11个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固定式、半固定式、卷盘式、微机控制自动化、地埋式自动伸缩、中心支轴式喷灌等多种形式的节水灌溉。同时,许昌市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同步推进,以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核心,切实加强9个方面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兴水之梦
2017年4月23日,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验收。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建设完成,许昌呈现出林水相依、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景象,更加优美和谐,更加宜居宜业。可以自豪地说,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许昌模式”已经叫响全国。
“我们许昌,昔日是缺水城市,如今成为北方水乡,老百姓受益匪浅。”市政协委员付银锋告诉记者。水系工程建成蓄水以来,我市地下水水位已回升2.6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变为Ⅵ类和Ⅲ类,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水之利是民之福,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老百姓受益。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水面面积6500亩,绿化苗木45万株,清潩河、灞陵河、运粮河、饮马河、护城河清水绕城,北海、灞陵湖、芙蓉湖、鹿鸣湖、秋湖湿地、东湖碧波荡漾,沿岸一桥一景、十步一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许昌市区的河道、湖泊重现碧水清波;河道两岸,林荫小道幽深宁静,广场绿地林茂草丰;湖泊四周,步道曲径通幽,植被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康传珍委员自豪地说,“现在不少外地客人到许昌,都会为许昌的美景感到惊讶,说实话,生活在许昌,感觉很幸福。”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彻底解决了许昌持续多年的缺水之困,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圆了数代许昌人的兴水之梦,谱写了一曲惠民兴城的时代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