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文章来源:许昌政协 发布时间:2023-01-09 阅读量:4135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七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7年以来,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砥砺前行,经受住了多重风险考验,顶住了多种超预期压力,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奋力开启了现代化许昌建设的新征程。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跨越2500亿元、3000亿元、3500亿元台阶,初步核算2022年达到3850亿元,是2016年的1.4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省辖市,所辖县(市)全部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中国百强城市、河南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行中均居全省第一方阵。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144个,完成投资6099亿元,平煤隆基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黄河鲲鹏生产基地、金汇中超再生不锈钢板带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创造性开展“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倾心尽力服务企业,问题办结率超过99%,获评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省辖市。市场主体达到42万户,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总产保持在280万吨以上。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3位,每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累计投入奖励资金4亿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80家,引进和认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2个、高层次人才1004名。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工业增加值、工业竞争力均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以上,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24家,“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数字经济规模突破900亿元,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分别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郑许一体化深入推进,许昌从郑州都市圈“南大门”变为“核心区”,郑许市域铁路建成、即将通车运营,以“川”字形高铁线、“米”字形高速公路网为支撑的快捷立体交通体系构建完成,郑许一小时通勤圈全面成型,许昌成为中部乃至全国现代物流最便捷的地区之一。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8万户18.6万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7、2018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第一,2021年位列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5名。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18%、20%,重污染天气减少48%,国控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河湖长制工作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指标全面完成,4项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宜居度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全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也是全国两个全域“试验区”之一。
机构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如期顺利完成。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模居全国第一梯队,中欧(许郑欧)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开通运行,进出口年均增速17%以上,出口总量常年保持全省第2位,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对德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累计签约对德合作项目139个、落地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全省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
——人民生活稳步改善。财政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4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是2016年的1.5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1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8万人。教育投资累计超100亿元,建设教育项目400余个,增加学位31.5万个,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襄城县被列为国家医共体建设试点,“15分钟民生服务圈”更加完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有效防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住了不发生人员伤亡的“金标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扎实推进“三零”创建、中心城区房屋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平安许昌建设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公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同时,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强化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统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社科、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超出预期的多重压力挑战,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一是着力抓调度、稳大盘,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全面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我市165条配套政策及81条接续措施,创新实施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专班化推进、“周交办、月讲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万人助企联乡帮村”和“三个一批”活动,建立双线嵌合、“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制度,实施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全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预计生产总值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8%。实施退减缓税60多亿元,新增市场主体7万余户。鑫金汇公司再生不锈钢深加工及绿色智能技术升级改造、硅烷科技公司年产2000吨半导体硅材料等36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200亿元。硅烷科技、新天地药业成功上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占全省总数的8.8%,居全省第3位。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98万吨。
二是着力抓创新、促转型,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落细落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各项部署,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省级创新平台后备库、入库企业97家,9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全部升级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许昌中心揭牌,双创、魏都智慧岛基本建成,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布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成立市人才集团,《许昌市发展人才公寓实施办法》制定出台,新获批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名。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2家,许继集团等5家企业入选省创新龙头企业,大张过滤等6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7%。加速构建“633”工业体系,六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0%,全市首座重卡换电站建成投用,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获批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2022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14个,居全省第3位。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家,新认定省制造业头雁企业5家,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金汇集团、黄河集团分别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建成全国第三家、河南省首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10家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新增上云企业1600家,新建5G基站1517个,5G信号实现市县乡及重点区域连续覆盖,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三是着力抓城乡、重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注重城乡融合发展,被确定为全省共同富裕试点,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印发实施。强化中心城区龙头带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381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71.7亿元,绕城高速、国道311许昌段改建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建燃气管网127.2公里,新设公共停车位2124个,整治窨井设施4.2万个,改造老旧小区132个、惠及群众近万户。新增供暖面积170万平方米,许禹供热长输管线和中心城区“汽改水”项目实现“当年决策、当年实施、当年投用”,困扰中心城区多年的供暖难题得到有效破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增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192家,脱贫户、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4%、11.1%。小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排名从全省第16位跃居第2位。新完成农村户厕改造7.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386公里。禹州市、长葛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四是着力抓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抓实国资国企改革,市属7家投资类国有公司整合为3家,资产规模达到1800亿元。纵深推进“放管服效”改革,2087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98.7%,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一窗办、一次成、一日结”。教育综合改革、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中心城区巡游出租汽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如期完成全市开发区“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阶段性改革任务,4个开发区评为全省第一档次。事业单位、乡镇管理体制机制、卫生、文化等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新增省外资金项目300余个,到位资金近600亿元。中德(欧)合作持续深化,法国圣戈班集团建筑科技材料项目、德士堡项目顺利推进,全省首个德国独资项目——百菲萨电炉除尘灰项目建成投产。获批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举办发制品跨境电商大会和大赛,跨境电商进出口190亿元。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突破2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进出口40亿元。
五是着力抓民生、强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2.7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2个,持续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28个街道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23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居家养老多元化运营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经验在全省推广。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顺利推进,4个县(市)8个医共体实现实质性运行,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如期投用。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建成并顺利招生。汉魏许都故城、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等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高标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400个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一。
六是着力抓安全、防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面对多轮疫情反复冲击,市、县指挥体系一体化运转、扁平化指挥,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全市上下协同奋战,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有力有效应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风险,组建工作专班,稳妥有序处置,积极推动农信社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坚决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建立“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有效化解了48个省定问题楼盘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刻汲取安阳特大火灾等事故教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合理诉求,坚持和发扬“枫桥经验”,用心用情用法化解了一大批信访难案积案,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没有发生来自许昌的干扰。
各位代表!
经过全市上下的接续奋斗,许昌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特别是去年以来,在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各种困难交织叠加的形势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虽然与年初确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全市上下为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成绩殊为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统筹调度、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密切配合、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较慢;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政府职能转变仍有差距,一些干部的能力素质还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对此,我们一定勇于担当,切实解决,不负人民重托。
二、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征程上,我市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主动。一方面,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从国际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受新冠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冲击,全球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正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胀高企的双重压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将成为常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从自身看,许昌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爬坡过坎期、深化改革的克难攻坚期,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风险防范压力较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防范风险、应对挑战上做足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另一方面,利好因素加速集聚。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快速反弹的动能正在积蓄释放,经济运行必将实现总体回升;许昌正处在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国家正在密集出台扩内需、稳增长、加快经济恢复的“高含金量”政策,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支持许昌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省直有关部门也将跟进出台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同时,我市市场主体活跃度高,产业集群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区位交通、市场潜力等优势,随着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将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综合研判,危和机并存,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只要我们增强信心、因势利导,抢抓机遇、科学应对,就一定能够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着力打造经济强市、创新强市、开放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添许昌光彩。
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长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正确把握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做到稳字当头、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坚决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责任,推动政策靠前发力、项目靠前实施、资金靠前使用,努力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注重供需衔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挖掘内需潜力,又注重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必须强化系统观念,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统筹”重大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更加注重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坚持凡事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着力提高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促进经济稳中提升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抓细抓好沙陀湖调蓄工程、能信热电等容量替代民生热电工程等360个以上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精准配置土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完成年度投资1700亿元以上。持续开展“三个一批”和项目集中观摩活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更多“六新”项目落地。积极谋划争取、切实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提高项目总量和质量,争取更多项目获批。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大力实施扩大内需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举办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精准发放“无门槛”消费券,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经营模式,打造直播电商基地,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信息消费、时尚消费发展,培育养老、育幼、文化、医疗、教育、体育等服务消费。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消费服务环境,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深入推进“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扎实开展政策落实攻坚、企业成长助力、数字赋能提升、项目投资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科技创新引领、四项对接深化、要素保障稳基等八项行动,完善领导包联、专班服务、跟踪督办、考评奖惩等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温暖、更贴心的服务。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增上市企业1家、头雁企业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确保市场主体规模突破44万户。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力争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
(二)加快创新蓄积动能
建好用好创新载体。围绕主导产业链,实施创新载体平台跨越工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围绕重大需求,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类别创新平台50家,总量为300家以上。加快“智慧岛”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创载体。促进许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长葛市创建国家级创新城市,加快禹州市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推动襄城县、魏都区、鄢陵县创建省级高新区。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力争全年新培育创新型引领企业2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确保创新主体数量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鼓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争取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积极引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建立完善“创新人才+创业团队+优质项目”的引才模式,充分发挥市人才集团作用,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以上,新建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实施人才服务提档行动,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和“一站式”平台建设,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1%以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紧紧围绕“633”工业体系,逐行业梳理,科学规划项目,扎实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注重产业集群清单化、产业链条图谱化、产业培育精细化,积极构建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硅碳新材料、再生金属、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深化技术改造和科技赋能,加快鑫金汇不锈钢高质材料产业园、远东智能制造产业园等技改项目建设,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和模式变革,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新增智能车间(工厂)5个以上,上云企业800家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重点,加快许昌生物医药产业园、黄河旋风培育钻石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稳定在35%左右。破冰抢滩未来产业,大力引进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平台和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推动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支持襄城县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力争在技术、产业和应用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发展壮大“枢纽”经济,推动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等重大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变“流量”为“留量”。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许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培育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数据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许继集团与豫检集团组建河南电气研究院,支持开普检测加快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产业园区周边生活类服务业供给质量,打造高品质、便捷化、功能完善的多元化配套服务体系。
深化开发区改革。以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为重点,科学推进开发区扩区调规,为产业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落实开发区标准体系及基准值要求,通过引导园区产业更新、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等方式,推动提效达标,促进“亩均高产”。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优化和完善配套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开发区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开发区竞相发展积极性,力争新增1个规模超500亿元的开发区。
(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加快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1+1+9+N”政策体系,率先构建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扎实开展质效提升、科技赋能、开放提质、协同共建、增收富民、提标扩面、文化沁润、绿色低碳、四治融合等“九大行动”,积极探索、先行示范,为全省共同富裕创造经验。充分发挥工作专班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做好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承接,协调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统筹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5+1”试点改革任务,全面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加快郑许深度融合发展,强化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要素畅通,推动郑(港)汴许联动发展。强化重大交通廊道支撑作用,推动绕城、郑南等5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依托郑许市域铁路、国道107等交通轴带,有序推动沿线开发,抓好许港产业带建设,打造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集聚区。
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村规划编制,加强空间发展系统衔接和统筹协调,形成多规合一、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魏都区、建安区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北进东拓、与长葛市联动发展,加快“双创”宜居示范区、许东新城等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强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市区经济“首位度”。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致力打造精致城市,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建设“公园城市”。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忠武路区域开发等103个百城建设提质新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7亿元。突出抓好冬季清洁取暖和中心城区“汽改水”工程,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通“断头路”、改造“积水点”、增加“停车位”。稳步推进“三区一村”改造,实施26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3个、1646套。加强“里子工程”建设,科学布局城市生命线,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开展城市管理提效行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支持禹州市、长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抓好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促进县域发展要素高效配置。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依托各类开发区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优势产业,推动禹州市、长葛市在全国百强县(市)中争先进位,提高襄城县、鄢陵县县域发展能级。因地制宜推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支持禹州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6万亩,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74万亩以上。发展壮大特优产业,加快打造“一县一业”“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大做强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蜂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链,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持续抓好长葛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为重点,持续做好政策衔接、资金衔接、帮扶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整村推进农村户厕改造2.6万户,打造果树进村示范村40个,创建一批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
(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抓好集团化办学、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等重点任务,打造教育创新发展“许昌品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效。积极探索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抓好价格、电力等领域改革。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优势产业、特色园区,实施产业链集群招商、龙头企业链式招商、以商招商、股权投资招商,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新机制,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合作,力争在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头部企业招引上实现新突破。做强开放平台,用足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修订保税物流中心优惠政策,积极申建建安综保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支持速卖通全球发制品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中联即送等电商平台发展,新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孵化基地1家、示范园区3家。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布局建设海外仓,培育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进一步扩大发制品、机电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力争新设立海外仓2个。大力推进对德(欧)合作,组织举办专场推介和“德企许昌行”活动,加强与德国工商大会等机构交流对接,积极承接德(欧)企在华投资新项目或在华项目转移。加快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推动中德(许昌)产业园建成国际合作产业园。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抓好“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交房即交证”“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审批事项免证可办”等5件事,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特殊环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总量。突出抓好“信用许昌”建设,健全防范化解拖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账款的长效机制,加大约束惩戒和信息披露力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和精细化管理,以更高标准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标志性战役,引导100家以上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推动国考省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森林许昌”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完成2.76万亩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行动,加快禹州市颍河、鄢陵县鹤鸣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新创建绿色矿山4—5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统筹推进“五水综改”,扎实开展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创建,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加大节能降碳力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压减中心城区煤电供热比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欧绿保二期项目建设,支持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工厂、园区和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交通,加快建筑绿色转型,抓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利用。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实施魏都区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等项目,建成200个“无废细胞”,力争我市纳入全国“十四五”无废城市融资试点。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稳就业保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工作,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达到90%以上。高标准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及务工农民、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覆盖、规范化,有序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城镇养老服务设施“九个统一”。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常态化开展送温暖活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快建设健康许昌。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做好“保健康、防重症、抓供应、优服务”工作,确保平稳转段。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高水平建设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县级公立“三所医院”,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医医院等项目,推进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园30所,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一校一案”完成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提升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组建中高职教育集团,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中原科技学院、河南农大许昌校区二期等后续工程建设。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研究出台促进我市文旅市场复苏的政策举措。着力擦亮文旅品牌,聚焦三国文化、钧瓷文化、花木文化等特色,研究恢复三国文化旅游周、钧瓷文化旅游节等传统节会,把“行走许昌·读懂三国”“千年等垕·为钧而来”“长寿之乡·花都鄢陵”品牌做成精品、打出声势。大力发展休闲康养产业,抓好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开展“民宿走县进村”行动,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新增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个、旅游特色村5个。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动文物遗存具象化和活化。
(八)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全面落实“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一楼一策”推动问题楼盘化解,加快房地产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住房需求。抓好金融风险防控,深入落实存量金融风险三年出清任务,开展非法集资陈案化解攻坚,推动银行业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持续优化金融生态。兜牢政府债务风险底线,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切实保障“三保”支出。
抓实抓牢安全生产。压紧“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和我省50条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深化消防、危化、矿山、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密切关注极端天气、洪涝干旱、火灾、地质等灾害,强化应急救援保障,构筑全流程、多层次、广覆盖的安全防护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三零”单位(村、社区)创建,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许昌。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加强统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援疆等工作。
各位代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市政府系统将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牢记初心使命,提升治理效能,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懈怠。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民生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谋划实施好重点民生实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是推进依法行政不放松。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政府立法和决策机制,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透明政府。四是提升能力作风不停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大力倡树“高效率、快节奏、勇担当、抓落实、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强化拼抢意识,担当务实重干,面对危险不畏惧、不退缩,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面对挑战敢斗争、勇冲锋,面对压力顶得住、能扛事,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五是加强廉政建设不止步。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社会清朗。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领导下,奋勇争先,善作善成,全面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