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工作中感悟自我,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读《感悟考古》有感
文章来源:许昌政协 发布时间:2024-06-12 阅读量:4675
近期有幸拜读了中国考古界泰斗级人物李伯谦先生撰写的《感悟考古》,该书从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等多个维度,真实地述说了自己在考古战线摸爬滚打52年的心得体会。他深耕田野,发掘四季;守护文物,与时间为敌;对话过去,唤醒历史的记忆……让我们看到考古不止有古老的文明、璀璨的瑰宝,更有尘土之下,内心深处的仰望。拜读之后,结合自己文化界别的政协委员,感悟颇深。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建设有中国特色、有中国风格、有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一系列考古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中,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已将文物考古工作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考古事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辉煌。作为许昌市一名考古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恪守初心信念。考古工作是一个很枯燥、很乏味的过程,不少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但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愿意从校园来到田野之间,扎根土地,从脚下的第一层土开始,一点点向下发掘,寻找历史的点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只有坚守为民初心、践行为民之责,才能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中要常怀“为民之心”,走出办公室、走出“舒适圈”,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多到群众的田间地头看一看、街头巷尾走一走、屋里炕头坐一坐,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从心底将自己融入其中,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切实做到“身入”“心到”。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干群众之所盼,注入情感、带着温度去服务于民、暖心于民。
坚持实事求是。考古工作“讲求物证”,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发现人类及其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等,让文献与实物有机结合,立体化展现真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履职尽责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事求是作为提议案,撰写社情民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社会实际、群众实际,让好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确确实实服务于民。像考古工作者一样,用小铲和毛刷,刷亮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
勇于担当作为。考古工作者为了搞清遗迹现象的叠压打破关系,在100平米的探方内,俯下身体,用小手铲不断的刮铲;有时在空间狭小的遗迹内保持一种清理姿势长达几个小时,毫不动摇;也有时为了文物的安全,自己动手把文物从几米深的地方缓缓移送到地面。这样的操作对考古工作者的腰腹部力量和膝盖承受力有着极大的挑战,可见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作为政协委员要学习考古工作者这种实干担当的精神,做到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始终做到对国家负责,对政府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始终要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多提议案,提好议案,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昂扬斗志,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甘于淡泊名利。考古工作并不是一项功利性强的即时性工作,考古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淡。一个考古项目或是一个研究课题,很多时候,用了好几个月或几年时间,进行的研究和猜测,到最后不一定有结果,即使有了结果,也不一定正确,但对于考古来说,有时候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却正是考古的意义所在。政协委员所提议案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如果好高骛远,那将无事可做,只有细心留意社会,关注民生,坚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才能将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务必时刻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纯净,才能做到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才能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真正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管得住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落到实处。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担当,100多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用毕生精力接续努力,让沉睡于地下的中国灿烂文化,重获新生。我将一如既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学习考古工作者的这份坚持与坚守,聚焦群众一线,找准痛点和难点,不断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新路径,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解人民群众之所困,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
(许昌市政协委员 段志强)
(本期供稿:文化和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