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香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被大风吹倒》阅读感悟
文章来源:许昌政协 发布时间:2025-05-13 阅读量:23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始终认为参政议政需要两种力量:脚踏实地的调研实践和仰望星空的思想引领。这恰如我的两个人生坐标:二十多年户外运动教会我“行万里路”的坚韧,十余年读书会践行让我体悟“读万卷书”的深邃,身体和灵魂都应该在奋进的路上。今天,请允许我以双重身份——既是读书推广人又是政协委员,分享莫言先生新作《不被大风吹倒》的阅读体会。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县,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该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著称,《不被大风吹倒》不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凝结,更蕴含着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密码。书中40篇散文犹如40面棱镜,从家人与朋友,童年与成长再到文学追求,多维度展现了莫言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艰难时刻的感悟,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图谱。
本书开篇就是同名散文中那个与狂风对峙的经典场景:少年莫言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回家时,突遇黑色的龙卷风,伴随着沉闷如雷鸣般的呼隆声。莫言被风刮倒在地,幸亏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根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莫言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尊雕塑。尽管风把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车还在,就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但是也没有后退。
这个故事,不仅是对莫言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人生哲学的生动体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个奋斗者都面临着既躺不平又卷不动的两难境地,莫言先生用“车未前进,也未后退”的辩证智慧告诉我们:在百年变局的狂风中,保持战略定力本身就是发展。
书中《我为什么叫莫言》的成长故事令我感慨万千,莫言是这么爆料的:他小时候因为出身和言论问题被迫辍学回家,他的同学在学校里读书,他却在田野里与牛为伴,由于过于孤单、无聊,他就开始给牛说话,牛只顾吃草也不理他,他就给白云说话,白云也不理他,他就给鸟说话,但它们也很忙,也不理他,于是他就开始喜欢自言自语。有一次,他对一棵树自言自语,他母亲听到后大吃一惊,赶紧对他父亲说:他爹,咱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当时还是生产队,由于他爱说话的毛病给家里惹了不少麻烦。他母亲很痛苦的劝告他: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他当时被母亲的表情给触动到了,发誓再也不说话了。到后来开始创作时起笔名,就想到了莫言。我想,他的母亲在天之灵一定可以感到一些欣慰吧!这也深刻启示我们:新时代我们既要“慎言”更需“建真言”。就像莫言母亲“能不说话”的告诫,不是要我们沉默,而是提醒发言要建基于深入调研和理性思考。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阅读的意义是什么》这篇,他列举了《三字经》很多古人阅读的方式:有的人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一个洞,偷光阅读;有的人趴在雪地上借着雪的光阅读;有的人骑在牛背上,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有的人捉了很多萤火虫用布包起来,借萤火虫的光阅读。他说社会能够进步,人类能够发展,生活能更美好,离开了阅读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睁开我们的双眼多读一点儿。等将来我们看不动了的时候,躺在床上回忆我们看过的书,也是一种幸福!
这也恰与当今我们所倡导的“全民阅读”形成古今呼应。作为委员,我们更应率先垂范:既要像老农般深耕各自专业领域的“责任田”,也要如蜜蜂般博采众长,多读书、读好书,然后把读书所得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方式方法。
除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具体的人生建议外,莫言还回忆了与余华、史铁生等人的深厚友谊!这本书最动人的力量,在于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大风吹不倒的,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血脉相连的集体。就像莫言与余华、史铁生之间的文人相惜。我们政协委员也要在书香中凝聚共识,正如书名所寓意的那样,“心若巨石,八风不动”!
当时代的罡风掠过华夏大地,我们要作挺立的青松,汲取那份“八风不动”的从容,踏实扎根!不后退!不堕落!不下沉!共同把这种定力转化为“国之大者”的担当,在风雨中坚定勇气,屹立不倒!
(本期供稿:经济委)